残奥赛场上,盲人柔道姑娘李丽青的两次落泪
北京时间9月6日凌晨,随着一声怒吼,李丽青在不到1分钟之内战胜对手,摘得巴黎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48公斤级J2比赛铜牌。
走出赛场时,李丽青正打着电话,哭红了眼。在当天的半决赛中,她不敌法国选手,无缘最高领奖台。她忍着自己的复杂情绪,直到铜牌赛后才彻底释放。
这不是李丽青第一次泪洒赛场。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决赛上,她将小、快、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成功夺冠。赛后,她抱着教练泣不成声,差点跪倒在地上。
两次落泪,时隔8年,相似的赛场,不同的情感。而李丽青从盲人柔道运动和自己的生命赛场中得到的,早已超越了奖牌本身。
“站到最高领奖台,此生无憾”
从出生开始,李丽青眼前就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而她以为所有人都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她跟着小伙伴玩跳绳,发现只有自己总跳不过,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懂事的李丽青一心想着好好读书,以后能自食其力。
2009年,在湛江廉江市遴选运动员时,广东省盲人柔道队教练张贵富见到了李丽青,跟她掰了一下手腕,又摸了摸她的脚骨与手骨,脱口而出道:“这闺女力量挺大。”后来,李丽青收到了参加训练的通知。教练在试训的40多人中只留下了8人,她就是其中的八分之一。
“能选上挺幸运的,去参训有补贴。”身板不大的李丽青,很小就想扛起担子,减轻家人的负担。
视障者无法直接观察学习柔道动作,靠的是摔人和被摔,用身体各个部位去感受。
“我要记住被摔的感觉,一个动作应该是往左偏还是往右偏一点,慢慢去熟练。”李丽青说,看得见并不一定摔得更好,通过身体的接触和灵敏的听觉作出反应,有时比通过眼睛捕捉动作更快。
培养过很多冠军的张贵富给李丽青定下的目标很明确——去奥运会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而她从不怀疑这一点,从一开始就玩命地练。
那时,每天上午,广东省队的视障队员一起摔,到了下午,他们跟体校的健全人对抗4个小时以上。每次对抗练习,别人一番练5分钟,李丽青一口气练50分钟,受伤了也不歇着。摔人时被别人砸到,她也不躲,死死地抱住。膝盖、脚腕、腰胯、肩膀,她几乎所有关节部位的伤病都是那时候落下的。
“这里两块骨头是不一样的,因为骨折,之后又长好了,我竟然长高了一厘米,把我高兴得。”李丽青指着自己的脚踝处笑道。
初生牛犊不怕虎,靠着狠劲和拼劲,李丽青摔出了全运会亚军、世锦赛冠军,并最终登上了里约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
“当时觉得那么多的苦和累也值得了,此生算是无憾了。”
“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吞噬了李丽青的力量,她感到自己的“刀”变钝了,怎么也磨不出来。
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残运会上,李丽青拿到第三名,那是她第一次发现自己会输,难过得想要退队。三年后的东京残奥会,更成了她至今不敢触碰的痛。比赛中,李丽青被对手压得肩关节脱臼,剧烈的疼痛让她无法反抗,被压住20秒之后,她输掉了那场比赛。
“再来一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李丽青这样告诉自己。一把刀钝了,那就换一把。从前,李丽青主要是靠腿下力量的背投,把对手背起来再摔过去。脚上伤得比较严重之后,她重构了自己的技术,变成了以手上动作为主,并加强了手臂力量的训练。
然而受手术影响,李丽青的力量训练开展得还不充分,这使得她在巴黎残奥会半决赛上试图压制住对手时,始终有点使不上劲。
对于柔道新的理解,或许能帮助她更好地看待赛场上的得失。
小时候,她觉得柔道是个“打架”的项目,后来她才发现,柔道的内涵很丰富,柔是技术,道是精神,有许多可以琢磨的内核。
“你看我发力的所有动作,都是画一个弧形的圆,其实做人做事也是一个圆,不能像我以前那样横冲直撞,一条路走到黑,要学会拐弯。”
训练遇到瓶颈时,李丽青拿起了书本,去年还考上了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
“学习理论知识对我的训练挺有帮助,比如怎么练力量,练到怎样的程度,等等。”李丽青还喜欢读唐诗宋词,传统文化的广袤天地,让她对看不见的世界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学会拐弯,是李丽青从柔道中学到的智慧,也让她的生活不止有赛场。赛场内外汲取到的能量,支撑着她逐渐蝶变,成长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采写:南方+特派记者 吴晓娴 发自巴黎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部分图片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王鹏提供网上股票放大平台